中文
English

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及治疗方法

2025-04-19

小儿腹痛是儿童常见症状,病因复杂,可能是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,需结合年龄、伴随症状等综合判断。

一、常见原因及症状特点

1. 功能性腹痛(最常见)

特点:多与饮食、情绪相关,无器质性病变,反复发作,疼痛位置不固定。

诱因:

饮食不当:暴饮暴食、生冷食物、乳糖不耐受

肠道积气:吞气症或消化不良导致腹胀。

情绪紧张:考试、家庭矛盾等引发“肠易激综合征”。

2. 感染性疾病

急性胃肠炎:腹痛伴呕吐、腹泻、发热(常见病毒或细菌感染)。

肠系膜淋巴结炎:多见于感冒后,右下腹或脐周痛,B超可见淋巴结肿大。

寄生虫感染:如蛔虫病,阵发性脐周痛,可能伴磨牙、消瘦。

3. 外科急腹症(需紧急处理)

肠套叠(6个月~2岁高发):

症状:阵发性哭闹、呕吐、果酱样血便,腹部可触及包块。

危险信号:需立即就医,延误可能肠坏死。

阑尾炎:

症状:转移性右下腹痛(先脐周后右下腹),发热、拒按。

嵌顿疝:腹股沟区包块无法回纳,伴剧烈哭闹。

4. 其他常见原因

便秘:腹痛伴排便困难,腹部可触及硬结。

食物过敏/不耐受:如牛奶蛋白过敏,腹痛伴皮疹、腹泻。

尿路感染:腹痛伴尿频、尿急、尿痛,婴幼儿可能仅表现发热。

心理因素:如学校恐惧症,腹痛常在特定情境(如上学前)出现。

二、家庭初步判断与处理

1. 观察重点(何时需立即就医)

危险信号:

持续剧烈哭闹、蜷缩拒按。

呕吐物含胆汁(黄绿色)或血性物。

血便、无排便排气(警惕肠梗阻)。

发热+腹痛+精神萎靡。

腹部膨隆、触诊僵硬(腹膜刺激征)。

2. 家庭护理措施

安抚情绪:轻柔按摩腹部(顺时针),避免过度紧张。

调整饮食:

暂停牛奶、高糖、油腻食物,给予米汤、粥等易消化饮食。

便秘者可尝试西梅泥、苹果泥或少量乳果糖(需遵医嘱)。

物理缓解:

热敷(注意温度,避免烫伤)。

膝胸位(蜷腿)缓解肠胀气。

慎用药物:

勿自行使用止痛药(掩盖病情),可咨询医生后使用益生菌或解痉药(如西甲硅油)。

三、医疗检查与治疗

1. 常用检查

实验室检查:血常规、C反应蛋白(判断感染)、粪便常规(寄生虫或隐血)。

影像学检查:腹部B超(肠套叠、淋巴结炎)、X线(肠梗阻、便秘积气)。

特殊检查:过敏原检测(反复腹痛伴皮疹)、胃镜检查(怀疑胃炎或溃疡)。

2. 针对性治疗

感染性疾病:

细菌性肠炎:抗生素(如阿奇霉素) + 补液盐防脱水。

病毒性肠炎:补液 + 蒙脱石散 + 益生菌。

肠套叠:空气灌肠复位(早期)或手术。

便秘:调整饮食 + 缓泻剂(如聚乙二醇)。

肠系膜淋巴结炎:抗炎治疗(如布洛芬) + 观察。

四、中医调理与预防

推拿手法(需专业指导):

揉腹(顺时针摩腹100次) + 清大肠经(食指桡侧缘向指尖推)。

食疗方:

山药小米粥(健脾)、焦山楂煮水(消食)。

预防建议:

规律饮食,避免生冷、过量零食。

培养排便习惯,预防便秘。

减少心理压力,营造轻松家庭环境。

五、小儿腹痛应对步骤

1. 观察症状:有无发热、呕吐、血便等危险信号。

2. 初步处理:安抚情绪、调整饮食、物理缓解。

3. 判断就医:

   有危险信号 → 立即急诊。

   无危险信号但持续 > 6小时 → 门诊就诊。

4. 长期管理:针对病因调整饮食、习惯或心理干预。

小儿腹痛多数为功能性或轻度感染,但家长需保持警惕,及时识别急症。反复腹痛建议记录发作时间、诱因及伴随症状,便于医生诊断。



分享
写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