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
English

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原则与常用方药

2025-04-26

颈椎病在中医属“项痹”“眩晕”“痹证”等范畴,多因外感风寒湿邪、劳损、肝肾不足或气血亏虚导致经络阻滞、筋骨失养。

一、中医辨证分型与特征

风寒湿痹型:

风寒湿邪侵袭,阻滞经络。   表现为颈肩僵硬冷痛,遇寒加重,得温痛减,活动受限,或伴头痛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舌

淡苔白,脉浮紧或弦紧   。

气滞血瘀型:跌扑劳损,气血瘀滞   。         

表现为颈部刺痛,固定不移,夜间加重,或有局部瘀斑,转侧困难   。     

舌质紫暗有瘀点,脉涩 。

痰湿阻络型:痰湿内蕴,阻滞气机           

表现为颈项困重麻木,头晕昏蒙,恶心欲呕,上肢沉胀,遇阴雨天加重 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舌胖苔白腻,脉滑或濡    。

肝肾不足型:肝肾亏虚,筋骨失养 。         

表现为颈项酸软隐痛,伴耳鸣目眩,腰膝无力,久坐加重,或手足麻木   。

舌红少苔(阴虚)或舌淡苔白(阳虚),脉细弱或沉细 。

气血两虚型:气血不足,筋脉失濡   。         

表现为颈肩酸痛,劳累加重,面色苍白,心悸气短,肌肉萎软   。           

舌淡苔薄白,脉细弱 。

二、治疗原则

1. 祛邪通络:风寒湿痹型以散寒除湿为主;气滞血瘀型以活血化瘀为先;痰湿阻络型需化痰利湿。

2. 补益扶正:肝肾不足型侧重滋补肝肾;气血两虚型以益气养血为要。

3. 内外兼治:中药内服配合针灸、推拿、贴敷等外治法。

4. 动静结合:急性期制动,缓解期加强颈部功能锻炼。

三、分型论治与常用方药

1. 风寒湿痹型

治法:祛风散寒,除湿通络   。

方药:   桂枝加葛根汤(《伤寒论》)。  

组成:桂枝、白芍、葛根、生姜、大枣、甘草   ;

加减:寒重加制川乌;湿重加苍术、薏苡仁   ;

羌活胜湿汤(《内外伤辨惑论》)。  

组成:羌活、独活、藁本、防风、川芎、蔓荆子、甘草   。

2. 气滞血瘀型

治法:活血化瘀,行气止痛   。

方药:   身痛逐瘀汤(《医林改错》)。  

组成:秦艽、川芎、桃仁、红花、羌活、没药、当归、五灵脂、香附、牛膝、地龙、甘草   ;

加减:刺痛甚者加全蝎、蜈蚣;肿胀加泽兰、益母草 。

3. 痰湿阻络型

治法:化痰祛湿,通络止痛   。

方药: 半夏白术天麻汤(《医学心悟》)合桃红四物汤。

组成:半夏、白术、天麻、茯苓、橘红、桃仁、红花、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 ;

加减:眩晕加钩藤、石决明;麻木加鸡血藤、威灵仙。  

4. 肝肾不足型

肾阴虚:  

左归丸(《景岳全书》)。  

组成:熟地、山药、山茱萸、枸杞、川牛膝、菟丝子、鹿角胶、龟板胶   。

肾阳虚:  

右归丸(《景岳全书》)   。

组成:熟地、山药、山茱萸、枸杞、菟丝子、鹿角胶、杜仲、肉桂、当归、制附子  

5. 气血两虚型

治法:益气养血,舒筋活络   。

方药:   八珍汤(《正体类要》)加味   。

组成: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、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、黄芪、鸡血藤   ;

加减:失眠加酸枣仁;乏力加黄精   。

四、外治法与特色疗法

1. 针灸:  

主穴:风池、颈夹脊、肩井、天柱、后溪   。

配穴:风寒加灸大椎;血瘀加刺血海;痰湿加丰隆 。

2. 推拿:  

滚法放松颈肩肌肉,点按天宗、肩外俞,配合颈椎牵引手法(需专业人员操作) 。

3. 中药外敷:  

活血止痛散:桃仁、红花、乳香、没药、透骨草,研末黄酒调敷   。

4. 拔罐:  

走罐于膀胱经(颈背部),留罐于大椎、肩井穴   。

五、日常调护与预防

1. 姿势管理:避免长期低头,电脑屏幕与视线平齐,使用颈椎枕   。

2. 功能锻炼:  

米字操:缓慢书写“米”字,每日3组 。

抗阻训练:双手交叉置脑后,头手对抗5秒/次   。

3. 饮食建议:  

风寒湿痹型:生姜红枣茶;  

肝肾不足型:黑豆核桃粥   。

4. 禁忌:急性期避免剧烈运动,忌生冷油腻   。

六、注意事项

脊髓型颈椎病慎用推拿,需优先考虑手术治疗   。

长期使用活血药需监测凝血功能   。

中药治疗需持续4~8周,配合影像学复查 。

通过精准辨证与综合治疗,多数颈椎病可有效缓解症状并延缓进展。若出现上肢放射性剧痛、肌力下降或行走不稳,应及时就医排除严重神经压迫。


分享
写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