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中医辨证分型及特征
1. 气滞血瘀型
病因:跌扑损伤,久坐劳损。
症状:
腰痛如刺,痛有定处,日轻夜重。
腰部板硬,俯仰转侧困难。
舌质紫暗或有瘀斑,脉弦涩。
体征:直腿抬高试验阳性,局部压痛明显。
2. 寒湿痹阻型
病因:寒湿侵袭,气血凝滞。
症状:
腰部冷痛重着,转侧不利。
遇寒痛增,得温痛减。
舌淡苔白腻,脉沉紧。
体征:腰肌紧张,皮肤温度偏低。
3. 湿热阻络型
病因:湿热蕴结,经络阻滞。
症状:
腰部灼热疼痛,痛处拒按。
口苦尿黄,午后痛甚。
舌红苔黄腻,脉滑数。
体征:局部红肿热感,下肢麻木。
4. 肝肾亏虚型
4.1 肾阳虚
腰部隐痛,酸软无力。
遇劳加重,肢冷畏寒。
舌淡苔白,脉沉细。
4.2 肾阴虚
腰膝酸软,五心烦热。
失眠盗汗,口干咽燥。
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
二、治疗原则
1. 急性期(发病1-3周)。
治标为主:活血通络止痛。
外治法优先:针灸+中药外敷。
制动原则:佩戴腰围保护。
2. 缓解期(3周后)
标本兼治:补肝肾强筋骨+祛邪通络。
功能锻炼:五点支撑法、飞燕式。
预防复发:改善生活习惯。
三、分型论治方药
1. 气滞血瘀型
治法:活血化瘀,行气止痛。
主方:
身痛逐瘀汤(《医林改错》)。
组成:秦艽、川芎、桃仁、红花、羌活、没药、当归、五灵脂、香附、牛膝、地龙、甘草。
加减:
剧痛加全蝎、蜈蚣;
便秘加大黄。
2. 寒湿痹阻型
治法:散寒除湿,温经通络。
主方:
独活寄生汤(《备急千金要方》)。
组成:独活、桑寄生、杜仲、牛膝、细辛、秦艽、茯苓、肉桂、防风、川芎、人参、甘草、当归、白芍、地黄;
加减:
痛甚加制川乌、制草乌;
湿重加苍术、薏苡仁。
3. 湿热阻络型
治法:清热利湿,通络止痛
主方:
四妙丸(《成方便读》)。
组成:苍术、黄柏、牛膝、薏苡仁;
加减:
热甚加栀子、忍冬藤;
下肢麻木加地龙、木瓜。
4. 肝肾亏虚型
肾阳虚:
右归丸(《景岳全书》)。
组成:熟地、山药、山茱萸、枸杞、菟丝子、鹿角胶、杜仲、肉桂、当归、制附子;
肾阴虚:
左归丸(《景岳全书》)。
组成:熟地、山药、山茱萸、枸杞、川牛膝、菟丝子、鹿角胶、龟板胶。
四、特色外治法
1. 中药熏蒸
组方:艾叶30g、透骨草20g、海风藤15g、威灵仙12g、红花10g。
用法:煎煮后熏蒸腰部,每日1次,每次20分钟。
2. 膏药贴敷
消痛贴膏:生川乌、马钱子、乳香、没药、冰片。
用法:贴于阿是穴,每日8小时。
3. 刺络拔罐
操作:委中穴点刺放血后拔罐,每周2次。
五、康复训练要诀
1. 麦肯基疗法
俯卧位伸展:每日3组,每组10次。
2. 核心肌群训练:
平板支撑:从30秒开始,逐步延长至2分钟。
3. 悬吊运动疗法:
利用TRX训练带进行腰部稳定性训练。
六、注意事项
1. 禁忌:急性期避免推拿正骨手法。
2. 药监:马钱子用量每日不超过0.6g。
3. 疗程:中药内服需持续4-8周。
4. 监测:长期服用温阳药需定期检查肝肾功能。
附:经典药对
杜仲+续断:补肾强腰;
乳香+没药:活血定痛;
牛膝+木瓜:引药下行;
通过“中药内服+外治法+功能锻炼”三维干预,配合避免久坐、控制体重等生活方式调整,可显著改善症状并降低复发率。需注意:中央型突出伴马尾神经症状者,应及时手术干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