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现中药之美
中医认为,人和万物都得天地一气而生,但人得天地之全气,草木得天地之偏气,人得病就是人体气机出现了偏盛偏衰的情形,所以要借药物之偏性来调整人体的偏性。
把中医的理论学好了,随手拈来全是药,无论绿豆、黑豆、黄豆,都是中药。古人说:“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”,所以中医用药是按草根、树皮、昆虫、土石的形色气味来划分其阴阳五行归属的。
比如,根茎的药可以钻透土地,所以有通里的作用(如白芍);树枝树梢则有生发之性(如桂枝);树皮有包裹收敛的特性(如肉桂),而果核的收敛性质又更大于皮类;花有宣散郁结的作用(如月季花、玫瑰花);果实生在高处却最终要下落,故而有使气下行的作用。
总之那些发现中药之美的神农们是优雅而安闲的君子,他们和四季一同生长和收藏,他们在大自然中寻找着美丽和健康。
人是自然的产物,只要人的自然属性还在,人的生存和健康就离不开自然的因素,如空气、水、阳光、粮食和药。现在人们对化学食物避之惟恐不及,对化学药物却没有这样的自觉,而药物的危害要远远大于食物。
随着西方医学的发展,文明国家用药越来越谨慎。我们现在是初级阶段,刚吃饱了就想追求长寿,然后别人说什么好就蜂拥而至。在今天的生活条件下,只要注意科学养生,颐养天年是没有问题的。天年就是父母给你的年岁,你就应该活的那个寿数。
在养生的问题上,中医非常博大也非常精深,儒家有儒家的养生法,道家有道家的养生法,佛家有佛家的养生法,这本书便是告诉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巧妙地运用中药,达到食疗养生目的。
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教授 曲黎敏
老祖宗的饮食保健智慧
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进步,西方医学也随之快速发展,人们也就错误地认为所有疾病应该都是可以治愈的,但事实上恰好相反。直至今日还有太多的疾病是无法治愈的,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萎缩性胃炎、肝硬化等,依然只是停留在控制疾病恶化与发展的阶段,加上人口的老龄化,使得一些退化性疾病更为增多,我们想要去寻求能有效预防疾病,又能延缓衰老的
药物或食品,此时才想起了中国传统的中药。
运用中药来养生,可以说是老祖宗数千年来所累积的一种智慧结晶。虽然也曾受到西方医学的质疑,但经过科学的实验与验证,却一次又一次证实其功效,中药材不但是大自然的恩赐,如能精确、灵活运用,更是养生治病的珍宝。
本书详细地介绍常用中药,及现代中医研究的情况,且每味药还附有健康药膳制作方法,图文并茂,实用性极高。药膳美味可口、食养补身,充分展现中药“药食同源”的特殊性,除了能有效改善疾病,还具有防病、健康养生、延年益寿等作用,对广大读者非常有帮助。
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博士 叶翘
药食同源吃出健康
药膳是我国特有的一项烹调技术,就是中药材和食物并用,然后经烹调精制成美味的佳肴,食物便因为中药材赋予了特殊的香气及口味,而增加了药物的滋补调养功效。
药食同源,食物同中药材一样是经过医家诸多的实践、累积经验,我们才了解到它特有的四气(寒、热、温、凉)、五味(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味)、归经(治疗的部位)及功效,加上原本我们对食物属性及功效的认识,便可以用各种食物单独使用或与药物适宜搭配,来达到调理身体或预防疾病的功效。
不过,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的是,在运用药膳时,通常会考虑患病的性质、个人体质、季节时令或地理环境等。如果想用药膳来治疗或预防疾病,就得注意与中药的使用,最好经医师辨别体质或疾病证型后再食用,否则有时部分食疗偏方不仅服用达不到效果,还可能适得其反。
了解患病的性质,再运用合适的药膳调理,可以平衡身体的虚损、改善身体的循环及气机或抵御外邪的侵袭,但不能因此只服用药膳来调理身体,而不愿服用药物来治疗身体,这是本末倒置的观念。
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和平院区中医师 鄭婷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