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
English

一、足浴历史简说

2021-03-31

足浴起源远古时代,是药浴的组成部分,它的运用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一样,源远流长。足浴又称泡脚,是将单味中药或复方中药水煮,滤渣取液,调至适当温度,浸泡双脚或患部的一种治疗方法。属于中医内病外治法的范畴。我国原始人为了生存,为获取食物与猛兽搏斗或部落之间发生冲突时常会受外伤,当时人们常常用植物茎、叶、根之汁搽涂伤口以治疗伤痛,于是最原始的内病外治法就产生了。经过长期的实践,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具有外治作用的药物和方法,药浴治疗方法就是其中之一。

根据有关史料记载,我国长沙马王推出的医学文献《五十二病方》中就有“温熨”、“药摩”、“外洗”等内病外治的记载。从殷商时期起,我国人民已经有了沐浴的习惯,当时人们已有洗足、洗澡等行为。考古学家在我国河南安阳发掘殷王墓时发现了全套盥洗用具,这说明当时人们对洗浴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。周代人已知道定期沐浴,并开始用沐浴来治疗疾病,如“头有创则沐,身有疡则浴。”《左传》中记载了人们对水土质量与人体健康之间关系的认识。《山海经》中收载了许多药物资料,其用药方法也颇具特点,其中就有药浴的记载。《黄帝内经》是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,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,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该书中有关“药浴”的记载更加全面。如《素问玉机真藏论》中记载:“脾风,发痒,腹中热,烦心,出黄,当此之时,可按,可药,可浴。”这是用沐浴治病最典型的描述。

公元前三世纪,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总结了汉代以前,中药泡脚治百病的中医治疗经验,经过汇集提炼,临床验证,著成《伤寒论》与《金匮要略》两书,其中就有“洗”、“浴”、“熏”等药浴法的记载。并对药浴的用法、适应症作了详细的介绍,体现了他的辩证思想。

晋代葛洪所著的《肘后备急方》,对各种原因所致的创伤及脓肿分别采用醋洗、酒洗。书中载:“若是热,即取黄柏、黄芩一两,切作汤洗即可。若有息肉脱出,以苦酒三升,渍乌喙五枚以洗之”;“洗眼汤,以当归、芍药、黄连等份,以雪水煎浓汁趁热熏,冷即温,再洗。”晋代的另一部医著,陈延之的《小品方》中的“葱豆洗汤”,用法为“水一石二斗,煮取八斗,以淋身肿处”;“以猪蹄汤,洗阴茎疮烂处及卵肿也”;“疗眼漠漠,以黄连煎水洗之”等。可见当时对药浴已有了广泛的应用。唐代孙思邈著的《千金要方》、《千金翼方》两书集方7300首,所用方药有汤、酒、散、丸、蜜膏、油膏等,治疗方法有内服与外用之分。在外用方中就有洗浴、敷溻的记载,并对药物局部浴、全身浴的方法做了详细的记述,为药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宋代王怀隐著的《太平圣惠方》书中有用淋射、淋洗等药浴法治疗痈疽的记载。同期儿科名医钱乙在他所著的《小儿症直诀》一书中也有用药液浴儿,治疗胎热胎怯的描述,这说明药浴治疗范围不断发展扩大。

金元时代四大名医之一张子和,以汗、吐、下之法攻祛百病,他将药浴法归入汗法的范畴。

明清时期,随着中国医学的发展,出现了很多医学名著。如朱械的《普济方》、龚延贤的《万病回春》、《外治寿世方》等,这些著作中都有足浴治疗的记载,足见药浴治疗范围之广泛。特别是清代名医吴师机,他搜集历代临床资料,结合本人临床经验,编撰《理瀹骈文》,集外治之大全,收集药浴方800余首,使其成为“外治正宗”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,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全国各地成立的疗养院中,不少单位都有足浴的治疗设施。有的地方还成立了足浴研究室,对足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。中医学的发展,特别是足浴的广泛应用,也引起了国外医药界的重视,他们利用高科技手段把足浴剂型投入市场,利用这种含有碳酸氢钠的药物进行药浴,可消除疲劳,使人产生轻松舒适感。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,古老的足浴疗法也有了长足的发展,使足浴疗法更加科学、简便、疗效显著。足浴必将成为深受广大医备工作者及人民大众欢迎的医疗保健方法。


sha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