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式手法是国外较为流行的一种治疗肩周炎的方法,也称为松动术。它是一种以恢复关节运动(滚动、滑动)和关节分离为目的,主要运动形式为被动运动的手法治疗方法。这种治疗方法在国外已开展了20余年。
西式手法治疗以各种被动辅助运动作用于肩关节,使肱骨头和肩胛骨关节盂2个相对的关节面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律做被动滑移运动,使2个关节面的距离时而拉开,时而靠近,从而改善肩周炎病人的关节活动功能,根据骨关节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,关节面的微小活动,能引起骨关节较大幅度的运动。因此,西式手法对肩关节活动功能的改善较为明显。
此外,西式手法治疗也同时作用于肩关节的骨骼肌系统,包括肩关节周围的肌肉、肌腱、韧带、关节囊等软组织。在肩关节活动的同时,相关的肌肉、肌腱、韧带、关节囊也同时受到规律性的牵拉,从而解除了肌肉的痉挛,缓解了软组织的粘连。伴随着节律性肩关节的被动活动和肌肉等组织的牵拉,可增强局部血液循环,改善营养状况,有利于炎症、水肿的消散,代谢产物的排除及疼痛的消失。
由于肩关节是球臼关节,当上臂做前屈、后伸、外展、内收活动时,肱骨头关节面滑动的方向与上臂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,所以,在西式手法治疗中,针对肩关节运动受限的方向,一般做反方向的被动辅助运动。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根据肩痛的部位和活动受限方向,以不同手法推压、震动肱骨头。具体方法如下:
(1)自前向后的被动辅助运动:作用是增加肩关节前屈和内旋活动范围。病人取仰卧位,患肢处于休息位。治疗师站于患肩外侧,一手放在肱骨头上,一手放在肱骨远端内侧,将肱骨托起,固定,于肱骨头上的手将肱骨向后推动。或者病人仰卧位,患侧上肢屈曲90°,屈肘,前臂自然下垂,治疗师站于患肩外侧,一手放于肘部,另一手放于肱骨近端内侧,上身前倾,于肱骨近端内侧手将肱骨向外作分离牵引,于肘部手向下推动肱骨。
(2)自后向前的被动辅助运动:作用是增加肩关节后伸和外旋活动范围。病人仰卧位,患侧上肢放在体侧,屈肘,前臂旋前放在胸前。治疗师站在患肩外侧,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后方,其余4指放在肩前区,双手拇指同时将肱骨头向前推动。或者病人俯卧位,患肩放于床边缘,肩前方置一毛巾,上肢外展,上臂放于治疗师内侧大腿上。治疗师站于外展的患侧上肢和躯干之间,内侧手放在肱骨近端后面,外侧手放于肱骨远端后面。治疗疗师身体前倾,外侧手固定,内侧手借助于上身、上肢力量将肱骨向前推动。前者主要用于治疗疼痛症状明显的病人,后着主要治疗肩关节明显僵硬的病人。
(3)自头向足的被动辅助运动:作用是增加外展活动范围,病人仰卧位,上肢外展90°,屈肘约70°,前臂旋前放在治疗师前臂内侧。治疗师站于病人患侧,外侧手握住肘关节内圈,稍向外牵引,内侧手虎口放在肱骨近端外侧,余4指向下、向足的方向推动肱骨。或者病人仰卧位,患侧上肢放于体侧或外展至最大范围,肘关节伸、屈均可。治疗师站于患肩床头,双手拇指置于肩峰下肱骨头上,其余4指自然分开放在两侧,以固定不动,身体前倾,借助身体及上肢力量向足方向推动肱骨。前者适用于症状相对较轻的病人,后者针对疼痛剧烈、关节僵硬及肩关节前屈、外展明显受限的病人。
(4)自内向外的被动辅助运动:作用是进一步增加外展的活动范围,病人仰卧位,患肩外展至活动受限处,屈肘90°,前臂旋前。治疗师站于外展患侧上肢与躯干之间,内侧手从肩背部后方穿过,固定肩胛骨,以防止其耸肩代偿,外侧手托住肘部,并使肩关节稍外旋、后伸,外侧手逐渐使肱骨向最大外展位移动。
(5)被动生理运动:主要进行被动的外展、内收、内旋和外旋等摆动运动。
根据病人的年龄、身体情况及病情,可选用相应级别的作用力度。选择方法的基本原则是:前屈运动受限为主的,首选自前向后的被动辅助运动;后伸运动受限为主的,首选自后向前的被动辅助运动;外展运动受限为主的,首选自头向足的被动辅助运动。临床治疗中通常是2-3种手法综合应用。每次治疗30~60分钟。一般认为,自后向前和自头向足的被动辅助运动对肩周炎是最重要的手法。
总之,西式手法可保持和恢复肩关节复合体中滑膜关节的正常活动,恢复肩肱关节生物力学机制,并可达到有效的镇痛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