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起居作息:顺阳节律,蓄养阴气
1. “晚睡早起”但忌熬夜
清晨5-6点阳气升发时起床,利于气血畅通;
夜晚23点前入睡,避免耗伤初生的微弱阴气。
关键点:中午11-13点(心经当令)必小憩20分钟,补养心阴,防暑热伤心。
2. 避暑有度,忌过度贪凉
空调温度≥26℃,避免直吹(尤其后颈“大椎穴”);
不用冷水洗头洗澡,防止寒湿内侵致头痛、关节痛。
二、饮食调养:清热祛湿,固护脾胃
增酸减苦: 乌梅、山楂、柠檬(酸敛防汗多伤阴), 过度辛辣(加重内热);
健脾利湿:薏米、赤小豆、山药、茯苓,冰镇西瓜、冷饮(伤脾阳);
清淡滋阴: 鸭肉、冬瓜、莲子、银耳 ,烧烤油炸(助火生痰)。
经典食疗方:
绿豆薏米莲子汤:绿豆30g + 薏米20g + 莲子10g,煮汤代茶饮(清热健脾);
酸梅汤:乌梅5颗 + 山楂10g + 陈皮3g + 冰糖适量(生津解暑)。
三、运动养生:温和导引,避暑存津
1. 选对时间:
清晨6-8点或傍晚17-19点锻炼,避开烈日(10-16点);
2. 低强度运动:
太极拳/八段锦:重点练“摇头摆尾去心火”“双手托天理三焦”;
散步:林荫道慢走30分钟,微汗即止,过度出汗易伤心液;
3. 禁忌:
剧烈运动(如足球、长跑)导致气随津脱,引发乏力头晕。
四、情志调节:静心养神,戒躁抑怒
“心静自然凉”:夏季对应心火,易烦躁不安。可每日静坐15分钟,配合深呼吸(吸气4秒,呼气6秒);
音乐疗法:听古琴曲《流水》、笛子曲《姑苏行》等清雅音乐平复心火。
五、防病重点:冬病夏治,伏天驱寒
1. 三伏贴最佳预备期:
夏至后阳气达顶峰,是准备“三伏贴”的黄金时段。虚寒体质(如哮喘、鼻炎、关节炎患者)可提前艾灸关元、足三里穴,提升后续贴敷疗效。
2. 防暑湿疾病:
常备 藿香正气水(防中暑腹泻);
儿童煮 荷叶菊花浴(荷叶20g+菊花10g)预防痱子。
六、夏至民俗养生智慧
“冬至饺子夏至面”:新麦做的面条补气健脾,搭配黄瓜丝、绿豆芽清热利湿;
佩香囊:苍术、艾叶、薄荷各3g制香囊,驱蚊防暑湿浊气;
晒背补阳:早9点前背对日光坐15分钟(虚寒体质适用),助督脉阳气升发。
三类人群需特别注意
1. 心脑血管患者:避免高温外出,晨起喝100ml温水稀释血液;
2. 阴虚内热者(舌红少苔):忌辛辣羊肉,多吃银耳百合;
3. 脾胃虚寒者:绿豆汤中加3片生姜平衡寒性。
夏至养生本质是 “借天力补人力”,用旺盛阳气驱陈寒、存阴液、强根基。顺应自然之力,方能安然度夏,蓄势待秋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