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儿脐疝是一种相当常见的婴儿健康问题,通常无需过度担心。它的形成原因和治疗方法如下:
一、 形成原因
1. 根本原因:脐环未完全闭合
胎儿在子宫内时,脐带通过腹壁的一个开口(称为“脐环”)连接母体胎盘,获取营养和氧气。
出生后,脐带被剪断结扎,这个开口(脐环)会逐渐收缩、闭合、瘢痕化。
如果脐环的闭合过程延迟或不完全,形成一个相对薄弱或较大的缺口,腹腔内的组织(最常见的是肠管或腹膜下的脂肪组织)就可能从这个缺口向外膨出,形成脐疝。
2. 促进因素:腹内压增高
任何导致婴儿腹内压增高的情况,都可能促使腹腔内容物更容易通过未闭合的脐环向外膨出:
频繁哭闹: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。
咳嗽:如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时。
便秘或排便用力:排便时腹压增加。
呕吐:剧烈呕吐时腹压增高。
这些因素会使脐部的膨出在活动或用力时更明显,安静或平躺时可能缩小甚至消失。
3. 相关因素
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:由于肌肉和结缔组织发育相对不成熟,脐环闭合更慢,发生率更高。
某些遗传性疾病: 如唐氏综合征、粘多糖贮积症等,患儿脐疝发生率也较高。
种族差异:非洲裔婴儿发病率相对更高一些。
二、 临床表现(症状和体征)
肚脐突出:这是最明显的特征。在宝宝哭闹、咳嗽、用力排便或站立(大月龄宝宝)时,肚脐处会鼓起一个柔软的、可压缩的包块,大小不一(可能小如豌豆,也可能大如李子)。
可复性:当宝宝安静或平躺时,这个包块通常会自行缩回腹腔,或者家长可以轻轻、无痛地将它推回去。
通常无痛:单纯的脐疝膨出和回纳过程,宝宝通常没有疼痛感。
皮肤外观正常: 包块表面的皮肤颜色通常是正常的。
三、 治疗方法
好消息是,绝大多数小儿脐疝是良性的,会随着发育自行闭合,不需要特殊治疗。
1. 观察等待(首选方法)
核心原则:这是最主要、最推荐的处理方式。
自愈率高:据统计,大约90%的脐疝会在宝宝1岁以内(尤其6个月后开始明显缩小)自行闭合。到2岁时,自愈率高达95%以上。
家长需要做的:
保持耐心: 理解这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,需要时间。
正常护理: 可以正常洗澡,清洁肚脐(保持干燥清洁即可)。
避免增加腹压: 尽量减少宝宝长时间剧烈哭闹(寻找哭闹原因并安抚)、积极治疗便秘和咳嗽等。
定期观察: 注意包块的大小、颜色、质地变化,以及宝宝的反应。在常规儿童保健体检时让医生检查。
2. 避免错误做法
绝对不要用硬币、纽扣、带子等硬物压迫肚脐: 这是过去流传的错误方法。
无效:不能加速脐环闭合。
有害:可能引起皮肤压伤、溃烂、感染;硬物边缘可能划伤皮肤;局部不透气易滋生细菌;固定过紧反而可能增加腹内压或造成不适。
不要迷信偏方。
3. 手术治疗(疝修补术)
手术指征(需要手术的情况): 只有少数患儿需要手术,通常在2岁以后考虑:
年龄较大未闭合:年龄超过4-5岁仍未闭合(这是最常见的手术指征)。
疝囊过大: 疝囊直径大于2厘米(部分医生以1.5-2cm为标准),自愈可能性较低。
发生嵌顿: 这是紧急情况!如果膨出的肠管等组织被卡在疝环口,无法推回腹腔,并出现以下症状:突出的包块变硬、发红、发紫、肿胀。
宝宝剧烈哭闹、明显疼痛、拒绝触碰肚脐部位。
呕吐(尤其是胆汁性呕吐)。
腹胀、不排气排便。
嵌顿疝需立即急诊就医!否则可能导致肠管缺血坏死,危及生命。
疝囊逐渐增大:在观察过程中,疝囊没有缩小反而持续增大。
存在特殊外观要求:极少见,如疝囊巨大导致外观明显异常,且家长和患儿(较大儿童)有强烈美容需求。
手术方式:手术相对简单安全(通常日间手术即可完成):
在脐部下方或脐周做一个小切口。
将疝囊内容物(通常是肠管或脂肪)轻柔推回腹腔。
缝合关闭脐环处的缺损(筋膜层)。
有时会重塑肚脐外观使其更美观。
术后恢复快,并发症少。
给家长的建议
1. 不必惊慌: 小儿脐疝非常常见,绝大多数是良性的,会自己长好。
2. 耐心观察: 1-2岁内是主要的观察等待期。避免使用任何压迫疗法。
3. 科学护理:保持肚脐清洁干燥,尽量避免宝宝长时间剧烈哭闹、积极处理便秘和咳嗽。
4. 定期体检:在儿童保健时让医生评估脐疝情况。
5. 警惕嵌顿:学会识别嵌顿疝的紧急信号(包块硬、红、紫、肿、剧痛、呕吐),一旦发生立即就医!
6. 咨询医生:如果对宝宝脐疝的大小、变化或处理有任何疑虑,随时咨询儿科医生或小儿外科医生。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(年龄、大小、变化趋势等)给出最合适的建议,包括是否需要手术以及何时手术。
请放心,只要遵循科学的观察和护理方法,大多数宝宝都能顺利度过这个阶段,肚脐会恢复得平整美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