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
English

秋季小儿易发病有哪些?如何预防?

2025-08-09

秋季是儿童疾病高发期,气候变化、病原体活跃及儿童免疫系统未成熟等因素叠加,易引发多种疾病。结合秋季高发病特点和医学建议,分疾病类型和预防措施进行以下说明:

一、秋季小儿高发疾病及症状

1. 秋季腹泻(轮状病毒感染)

高发人群:6个月~3岁婴幼儿。  

症状:   先呕吐后腹泻,大便呈“蛋花汤样”或水样,每日可达10余次。  

伴发热(38℃~39℃)、脱水(口干、尿少、眼窝凹陷)。  

风险:严重脱水可危及生命,需及时补液。

2. 手足口病

病原体:柯萨奇病毒A16型、肠道病毒71型(EV71)等。  

症状:   手、足、口腔出现疱疹或溃疡,伴低热、食欲不振。  

            少数患儿可引发脑炎、肺水肿等重症。  

特点:传染性强,易在幼儿园暴发,症状消失后1周内仍具传染性。

3. 呼吸道疾病(感冒、流感、哮喘等)

诱因:温差大、空气干燥、花粉/尘螨过敏原增多。  

症状:发热、咳嗽、流涕,过敏体质儿童易诱发哮喘。

4. 水痘

特点:由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引起,传染性极强。  

症状:发热后全身出现红色斑疹→水疱→结痂,伴瘙痒。

5. 虫媒传染病(登革热、基孔肯雅热)

传播途径:伊蚊叮咬,8月仍属高风险期。  

症状:突发高热、头痛、肌肉痛,可能出现皮疹或出血倾向。

二、科学预防措施

通用防护原则  

1. 疫苗接种  

轮状病毒疫苗:6个月~3岁婴幼儿每年7-10月接种,预防秋季腹泻。  

手足口病疫苗(EV71型):6月龄~5岁儿童接种2剂,间隔1个月,降低重症风险。  

水痘疫苗:1岁以上儿童接种,有效率达90%。  

2. 卫生习惯强化

勤洗手:用肥皂+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,尤其饭前便后、外出回家后。  

物品消毒:餐具、玩具煮沸消毒,衣物勤晒;避免共用毛巾。  

3. 环境管理

通风换气:每日开窗2次,每次≥30分钟,降低病原体密度。  

清除蚊虫孳生地:清理花盆托盘、闲置容器积水,安装纱窗蚊帐。  

疾病针对性预防

1. 防秋季腹泻  

饮食:避免生冷食物(如冰饮、未削皮水果),辅食以米汤、软面条为主。  

腹部保暖:睡眠时穿护腹带,防止受凉。  

2. 防手足口病

减少聚集:高发期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场所(游乐场、商场)。  

症状监测:发现手、足、口腔疱疹立即隔离,症状消失1周后再返园。  

3. 防呼吸道感染

保暖适应温差:外出备薄外套,及时增减衣物;戴口罩防花粉/冷空气刺激。  

增强免疫力:多吃富含维C的果蔬(橙子、猕猴桃),保证充足睡眠。  

4. 防虫媒传染病  

物理防护:户外穿浅色长袖衣裤,涂抹含避蚊胺(DEET)的驱蚊剂(儿童专用配方)。  

三、重症识别与就医时机

秋季腹泻,尿量减少>6小时、眼窝深陷、哭无泪   ,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立即口服补液盐Ⅲ,送医补液 ;

手足口病 ,持续高热、肢体抖动、呼吸急促,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急诊排查脑炎/肺水肿;

中暑,体温>40℃、意识模糊、抽搐 ,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冷水擦拭大血管处,拨打120 。

秋季儿童疾病预防要点,以下为综合防护策略,供家长快速执行:             

疫苗防护:轮状病毒疫苗+手足口疫苗(EV71)+水痘疫苗,按龄接种 ;    卫生习惯:洗手(七步法)+餐具消毒+不共用物品   ;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饮食与环境:忌生冷、腹部保暖;室内通风+蚊虫孳生地清理 ;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外出防护: 戴口罩防飞沫/花粉;驱蚊剂+长袖衣防蚊虫 ;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重症预警:脱水(尿少、无泪)、高热抽搐、呼吸急促——立即就医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关键提示:秋季疾病防控重在 “早预防、早识别”。通过疫苗建立免疫屏障,结合卫生习惯和环境管理阻断传播链,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。若孩子出现异常症状,切勿自行用药(如滥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),应遵医嘱治疗。


分享
写评论...